九华娱乐-安全吗縱觀世界環境保護的歷史,就是一部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史。每一次重大環境事件的發生,都會推動環境與經濟關系的重新調整。這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絕路逢生型。以德國為代表。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國家戰略從經濟發展優先逐步調整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通過實施一系列環境法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告別唯經濟發展時代,嚴重的環境污染得到治理。到20世紀90年代,德國的環境質量得到很大改善,河流變清了,空氣污染減輕了。
二是奮起直追型。以日本為代表。二戰后隨著工業發展,日本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日本一開始寄希望於在不妨礙經濟發展的情況下保護環境,結果沒有擺脫公害事件爆發的厄運。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有4件。從1970年開始,日本確立環境優先原則,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環境法律和標准,經過幾十年努力,基本解決了工業污染問題。
三是跨越發展型。以新加坡為代表。新加坡在工業化初期就開始實行城市功能分區,將工業區與居住區分離,避免市區環境污染。經過加快建設完善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保持了清潔和優美的環境,成為舉世聞名的“花園式城市”。
國際社會為解決環境問題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全球環境問題少數有所緩解、總體仍在惡化。生物多樣性銳減、氣候變化、水資源危機、化學品污染、土地退化等問題並未得到有效解決。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基本解決傳統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承接發達國家的污染轉移等因素,環境質量惡化趨勢加劇,治理難度進一步加大。
發達國家環境保護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深思和汲取。發達國家曾走過了“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我國不能重蹈覆轍,必須努力避免,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基本經驗在於:一是建立以高違法成本為理念的環境法律體系,環境責任終身追究,嚴格執法。二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從經濟發展中找出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三是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強化環境經濟政策激勵,推動環境成本內部化。四是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形成全社會推進環境保護的強大合力。
我國推進環境保護的鮮明做法,就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既參與國際環發領域的合作與治理,又根據國內新形勢新任務及時出台加強環境保護的戰略舉措。1972年聯合國首次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和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為我國加強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借鑒和外部條件。我國環境保護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972年召開人類環境會議時,我國正處於左傾社會主義思潮當中,當時的觀點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社會主義沒有污染”,“說社會主義有污染是對社會主義的污蔑”,我國不准備派代表參加。周恩來總理首先看到了污染的嚴重性,他強調不能將環境問題看成是小事,不要認為不要緊,不要再等了。在周總理的指示下,我國派出代表團參加了人類環境會議。會議后不久,1973年8月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32字環保工作方針。
第二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這一時期,我國環境保護逐漸步入正軌。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1984年5月,國務院作出《關於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環境保護開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1988年設立國家環境保護局,成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地方政府也陸續成立環境保護機構。1989年國務院召開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要積極推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許可証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等8項環境管理制度。同時,以1979年頒布試行、1989年正式實施的《環境保護法》為代表的環境法規體系初步建立,為開展環境治理奠定了法治基礎。
第三階段:從1992年到2002年。裡約環發大會兩個月之后,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關於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十大對策》,把實施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1994年3月,我國政府率先制定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1996年,國務院召開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發布《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大力推進“一控雙達標”(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工業污染源達標和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按功能區達標)工作,全面開展“三河”(淮河、海河、遼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兩控區”(酸雨污染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大氣污染防治、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簡稱“33211”工程)的污染防治。啟動了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保護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態保護重大工程。
第四階段:從2002年到2012年。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環境保護是重大民生問題、探索環境保護新路等新思想新舉措。2002年、2006年和2011年國務院先后召開第五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決策部署。把主要污染物減排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完善環境法制和經濟政策,強化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提高環境執法監管能力,積極開展國際環境交流與合作。
第五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求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學論斷和戰略抉擇,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昭示著要從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解決我國環境問題。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並反思工業文明與現有發展模式不足,積極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貢獻﹔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綠色、循環、低碳新趨向,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拓展和升華。我國生態文明理念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在2013年2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27次理事會上,被正式寫入決定案文。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它既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升華,又是對未來持續發展的美好向往和憧憬。生態文明不是不要發展,不搞工業文明,放棄對物質生活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是在吸收借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工業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為統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指導理念和實踐取向,開辟了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星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