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菲华娱乐平台管理是指一定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而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它的出现是人为了适应群体化生活的结果。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管理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在现代设计领域,管理也因其协调作用受到重视,并由此衍生出“设计管理”(Design Management)。它是指“研究如何在各个层次整合、协调设计所需的资源和活动,并对一系列设计策略与设计活动进行管理,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以达成企业的目标和创造出有效的产品或
设计往往是针对既定目标而进行一系列的策划、制作活动,有着明确目的和复杂流程,实施过程中也常常需要不同行业、不同团队的合作。因此,设计管理的引入,使得设计工作从一个更偏向于创作的角度,而提升到了比较宏观的规划角度。在设计发展史上,也不乏设计管理的成功案例。例如著名的美国设计师雷蒙.罗维,其设计事务所固定成员在一百人左右,还会临时招募大量设计人员。这样的规模对于设计行业来说是相当庞大的。而罗维作为事务所的核心,通过良好的设计管理,指挥协调各个部门工作,很好地完成了委托项目并延续其惯用的一致风格,以至于“罗维”署名的设计作品成了设计行业的金字招牌。而实际上他更多地是进行宏观的管理、安排而非具体
而作为现代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分类,视觉传达设计由于其涉及对象广泛,常常跨界到设计、摄影、插画、印刷、营销、人文、广告等多个领域。另外,其程序和流程也是比较繁琐,参与人员也比较多。可以说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设计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下文即是围绕此点进行讨论。
视觉传达设计是高度适应市场要求的服务性产业,工作节奏快,要求效率也比较高。并且,视觉传达设计所面对的设计对象和目标也比较多样化。这对视觉传达设计组织工作的计划性、效率要求就很高。然而一般设计组织经常会面临设计资源短缺的问题,比如预算紧张、竞争激烈、交稿时间短、工作人员一人多劳等。而设计管理的其中作用之一就是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通过良好的安排和调配,更好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通过设计对象管理、设计项目管理的实施,针对设计对象和目标,制定条理清晰的设计计划和策略,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设计资源。充分安排时间,统筹分配工作人员,利用有限的预算、精干的机构、进行大量有效的市场调查和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在具体设计构思、定案、审核和管理阶段发挥控制、引导作用,驱使整个设计组织向同一目标迈进,以确保有效完成设计任务。
其次,设计管理可以在各个部门机构之间进行组织、协调工作,对于日趋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发挥了重大作用。这点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尤为重要,设计组织和设计师之间是相对松散的,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擅长的设计方向,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如果强行管制而忽视设计师的个性,很容易导致设计师才能的受限。但如果放任自由,又很难保证设计目标的统一完成,特别是很多大型的视觉传达设计项目往往还需要整个团队协作完成,需要在各部门中取得一定的平衡。而群体组织与预期目标之间往往会有矛盾,设计师之间的分工和合作之间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设计思路的不同,个人意愿的表达,审美的差异等。通过设计管理的介入,发挥管理的计划、领导和指导、控制等职能,可以对此进行有效的缓解和解决。例如设计管理阶层通过制定一套统一的设计大原则和大体方向,既引导和又制约设计师,在统一性的目标和个性的创造性中找到微妙的平衡,以促成团队合作的成功。另外,管理的人本原理也比较适用于设计组织的人性化管理方式。既统一目标又相对尊重个人的管理方式,既能够满足设计师比较注重个人的自尊心,有利于设计师的成长和发展,又能够保证设计团队的统一,能够朝同一个目标
另外,实施设计管理还可以提高整个视觉传达设计组织的运行战略。通过良好的设计管理,管理部门可以从长远的战略角度规划整个设计组织的发展方向、实施步骤和未来目标,以自身的发展价值和市场事实为前提进行决策,及时进行灵活调整,优化配置各项设计资源,可以使得整个设计组织更有序、更有效率地朝着同一目标运行和发展。在赖以生存的设计作品方面,也可以通过管理阶层有意识的引导规划,形成其独特的设计风格,也成为设计组织的差异化特点。对于新进设计人员的培养,也尽可以在此整体风格中快速成熟。此外,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设计管理部门也可以针对该服务企业的产品情况、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内部的商议谈论,从宏观上配合其发展规划和设计策略,并由此组织协调各项设计资源,同时建立和维持一个比较长久的系统的设计标准,并对设计结果进行有效的跟踪和效果评估,并加以完善和发展。由此,设计组织可以从整体把握服务企业的发展脉络,并更深入地介入其品牌塑造、品牌管理之中,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这一点也是十分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组合的发展和壮大的。
事物往往有两面性。设计管理对于视觉传达设计并非是万能灵药,它同样有一定弊端。
首先,由于管理的客观性和条理性,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设计师的个人发挥。视觉传达设计是带有艺术气质的商业行为,它对设计师的核心作用是高度肯定,尤其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和灵感迸发。不同的设计师对于同样的设计项目,往往都会作出截然不同的思考和设计,并植入设计师个人独特的风格、气质和印记。设计师的创造力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塑造的,比如天赋,比如多年的专业训练、阅历、日常积累,比如文学、美学修养、比如广泛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方式……创造力的温床从来都是自由思考而非理性执行。所以,设计管理所要求的规范、严格的管理流程和控制,在某些时候会大大限制个人的即兴发挥。过多的理性、严格的管理流程会对设计师创作过程形成规范,让设计发展过程沿着一条既定道路行进,不偏离轨道也不探索新的方向,就导致越来越多意料之中的答案出现,而扼杀了可能出现的意料之外的惊喜,当理性因素大大多于感性因素时,设计的灵感、美感必然会受到影响。这种结果让视觉传达的灵性之美、创意之美、艺术之美的出现越来越少。往往真正打动人心的却不是一丝不苟的理性商业营销,而恰恰正是真挚的、独特的、难料的人类情感。因此,由于视觉传达设计略微趋向于感性、个性化及人文关怀的特点,设计管理的运用尤其要注意分寸的微妙
第二,设计管理的实施对部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也产生了不便影响。视觉传达设计师通常是分为两种工作形式,一是团队化的设计公司,一是相对自由的个人小工作室。对于设计公司来说,所面对的业务范围通常是比较大型的,需要团队的配合,因此设计管理无疑是打造、整合团队的良方。而对规模较小的小工作室来说,服务对象通常是小规模公司甚至是个人,涉及事项也是多种多样且琐碎的。在这种形式下,设计小工作室的工作方式也是灵活多变,办公地点也是不确定的。例如通过网络淘宝店为客户服务;例如不必受制于写字楼在家工作的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或者是在咖啡厅里和客户交流讨论等等。小工作室的优势就是个性和自由灵活。而设计管理却要求相对规范、有规律的工作方式和流程,比较固定的工作地点,比较模式化的设计生产方式……这些恰恰都和设计小工作室的工作理念背道而驰,对其发展模式来说也是不利的。因此,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设计管理也不是万能通用的法宝,也应该是有针对性、阶段性、选择性的运用。
尽管有一定的弊端,但总体看来,设计管理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利是远大于弊的。设计管理通过计划、领导和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在对宏观发展目标、方向的规划和指导,对具体设计对象的策划和安排,对设计资源的组织和调配,对设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对设计成效的评估和完善,对设计组织的协调和优化,对设计人才的选拔和激励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这些方面对于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的工作效率是不无裨益的。
作为传媒学院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传媒产业服务,未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地方高校该有的贡献是我们的目标。而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需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围绕媒介转型下,如何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是我们当前急需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面对的设计范畴和载体形式已大大超越视觉传达专业的现有学科体系。本专业依赖的传统媒介正被替代,现代视觉传播方式已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建立了媒介传播新生态体系,人们对信息接触的不断拓展,各种媒介手段带来了人类获取新闻、资讯的全新体验。整个视觉传达的创意思维,表达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必须看准新媒体带来的契机及时转型,谋求自身发展的出路。
根据传媒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媒介形态的转变,未来以服务新闻传播领域及影视推广领域作为发展方向,是符合现有专业发展的要求。具体到视觉传达专业而言,以上两个领域与本专业在结合点上要有深入的研究,可视化技术在传播和服务领域的巨大潜力,使得以可视化设计成为服务新闻传播领域,本专业可以发展的方向之一。而产值巨大,行业属于热门的影视推广中,影视推广策划、影视海报及衍生品设计等都是对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服务对象的转型。
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保留原有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媒介的转化,受众生活习惯的转变将带来思想上的转变与知识结构的更新。因此,针对传媒学院的办学特色,密切结合传媒产业,专业知识架构完善,教学方向特色鲜明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课程安排,注重教学不同阶段的专业课程与跨专业课程的关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保证体系能满足学生具备新媒体时代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首先,明确不同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思考教学方式的差异性。其次,遵循教学的循序渐进,每学期课程形成相互的关联,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呈现一种螺旋形上升的状态。再者,根据媒介的转型,对现有课程进行更替或内容调整。同时,依照传媒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跨专业相关学科课程的选修,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复合性。最后,寻找传媒行业相关机构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建立教学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细化教学任务,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要求。以便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管和考察,并随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查,以最终就业数量及质量,反馈整体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的准确性。
师资队伍是教学的核心力量,在实践性强的专业中,单纯依靠理论研究型为主的传统教师是无法满足进行的教学需要的。首先,双师型人才的引入,可以有效弥补理论型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同时也使得本专业和行业发展保持相对紧密的联系。其次,给予传统教师创造多样的学习条件,无论是国外进修、企业实践、组织各类学术活动都能使教师知识结构不断更新,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最后,新媒体时代打破专业界限的学习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师资共享,最大限度的优化和健全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能与学科发展相匹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转型,充分立足传媒院校的办学特色,结合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发展契机,以蓬勃发展的媒体行业为就业目标,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湖北经济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占地面积1740亩,校舍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美丽的校园带碧水,襟远山,风清气爽,林木葱茏,环境怡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全日制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6万人。
艺术学院是湖北经济学院独具办学特色的教学、科研实体,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并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
学院下设广告、艺术设计、动画三个系,开办有视觉传达设计、动画、环境设计、产品设计4个本科专业,拥有画室、设计实验室、手绘实验室、动画后期合成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手工制作实验室等20多个实验室和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各专业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教研成绩显著。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600余人,教职员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其中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12人、讲师29人,具有博士及硕士学位者43人。
学院始终坚持“厚基础、强能力、多方向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学院在湖北、广东、上海、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山西等地建立了10多个专业实习(就业)和艺术考察与写生基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学院注重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现与英国、澳大利亚、法国、丹麦、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高校相互交换师资,共享教育资源,进行教育合作,同时聘请1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近年来,我院学生获、省级专业竞赛奖项80多项,表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素养,系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视觉传达设计与制作技能,能在平面设计、品牌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传媒等公司从事艺术设计、品牌策划、交互设计、信息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艺术设计基本理论为基础,充分依托学校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具有厚实的视觉传达设计、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在平面设计、广告设计、交互设计、信息设计、印刷制作与设计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设计思维表达、版式设计与印刷、平面设计、信息设计、网页艺术设计、交互设计、品牌设计、广告学、摄影、字体设计与编排、商业插画、广告文案、包装设计与推广、广告策划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环境设计专业素养,系统掌握环境设计专业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环境设计与制作技能,能在各类环境设计企业从事项目管理、设计与制作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概论、设计基础、工程制图、人机工程学、空间造型基础、中外建筑史、计算机辅助环境设计、装饰材料与工艺、室内设计、家具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产品设计专业素养,系统掌握产品设计专业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产品设计创意与制作技能,能在各类设计机构和产品设计企业从事设计创意、制作与项目管理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概论、设计基础、机械制图、人机工程学、设计史、产品造型基础、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材料工艺学、产品设计原理、产品设计、家具设计、产品样板制作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知识背景,有较强的专业理念和人文素质、掌握较为丰富的动画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动画创作能力和动画制作技术,能在各级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动画制片公司、网络公司及各种媒体部门从事动画创意与制作的“两有三实”型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动画概论、动画形象造型、摄像、艺用人体结构、动画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数字插画、原画设计、视听语言、数字音乐编辑、数码影像合成、动画短片制作等。
湖北经济学院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动画人才培养基地。
2014年我校美术类专业面向湖北、江苏、河北、湖南、河南、山东、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10个省份招生,其中江苏省、河北省单独组织专业校考(招生简章另发)。
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确定的艺术类报考条件,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体检合格,符合各省报名基本要求的考生均可报考(参加专业校考的江苏省、河北省考生报考要求按单独制定的招生章程实施)。
1、江苏省、河北省按合计招生计划的4倍发放合格证,合格证通用(成绩合格考生不单独寄发专业成绩合格证,考生可登录我校招生网(查询成绩和合格信息)。
3、校考试卷运输过程中如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意外事故,试卷遗失或损坏,视生源所在省联考成绩为我校专业成绩进行综合排序。
1、江苏省、河北省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我校,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专业成绩)*60%+(文化成绩*40%)】从高到低排序,在本年度美术类各专业招生计划范围内按专业志愿优先原则择优录取(综合成绩相同,按专业成绩排名)。
2、其它未组织专业校考的招生省份,按各省统一规定的招生录取规则执行,在本年度美术类各专业招生计划范围内按分数优先原则择优录取。
4、新生入学后,将组织专业复查,如发现不符合招生录取条件或弄虚作假者,取消入学资格。六、联系方式:
3、建立系统的品牌架构原则并视觉化,以便有效的利用品牌资源并便于品牌管理和推广。
品牌体检对于品牌非常重要,通过体检充分了解客户品牌所处行业竞争状况,公司品牌经营状况,寻找有利于创造品牌未来价值的资源,也确保本项目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 品牌定位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早晨创意会提出客户的品牌定位的初步设想,描绘客户的品牌模型,品牌模型内容包括:商业描述、品牌承诺、品牌标语等,以此勾勒出客户的品牌核心内涵。商业模式的描述——准确阐述企业的经营定位、未来发展、企业使命及愿景。
品牌承诺——从行业、消费者需求及自身特质三个角度,找到一个最适合客户的定位方向。品牌标语(口号) ——用最精简的语言传递品牌内涵。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整合客户的意见,并加入早晨的诠释与建议,提炼出最贴切、精炼的语言描述客户的品牌内涵。
早晨将协助客户从品牌的角度,去思考以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时,如何去构造与传播者、旗下各部门、你的战略联盟之间的关系。
早晨将协助客户建立一个可以体现品牌承诺与个性的视觉系统,使其成为这个客户这一品牌日后在视觉形象上能有效累积品牌的资产。视觉识别基础系统将通过视觉化元素表现客户的品牌内涵,功能在于对品牌未来的各类传播与视觉设计元素发挥指导性作用。
2. 以上费用不包含:任何合作过程中与第三方发生的费用,如图片购买、插图绘画、差旅费等。客户如需购买正版图片公司图片将另外报价。顺颂商褀!
品牌策划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从深层来讲品牌策划就是使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一种个性化的区隔,并使消费者与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之间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声浪。世纪鼎盛品牌策划设计运筹机构表示,作为一个专业的策划机构,我们将按以下的流程来为品牌服务:
首先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品牌是否清晰明确,意义是否积极向上,消费者的定位是否准确,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和印象是否和初衷一致,企业希望实现的效果和目前的状态。最后总结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完成消费市场细分及研究、市场定位、品牌类别定位、品牌结构、概括产品描述的广告语、总结品牌的形象、确定品牌形象代言人、Logo、包装、渠道设计、终端物料等。
规划品牌发展阶段,确定阶段的目标,细分目标,具体到企业的产品。明确品牌战略意义,内部统一认知观念,统一行为,统一形象。品牌管理实施,建立与品牌管理要求相配合的绩效考核指标,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品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品牌审计,宣传及包装规范,市场占有率,销售额等。
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品牌形象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CI战略作为一种新型企业发展竞争战略模式,其对于高校良好发展形象的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对于高等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江苏北部地区(以下简称“苏北”)新建高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CI(Corporate Identity)战略(亦称“企业识别战略”或“企业形象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新型企业发展竞争战略模式,它是一种企业形象策划、设计、传播和管理的战略、方案和手段,通过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传达给企业体的关系者或团体(包括企业内部与社会大众),并掌握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1]。即通过对企业可视事物的统筹设计、控制和传播,使企业的识别系统统一化、标准化、个性化和专有化,强化企业的整体形象,使企业获得消费者的认识和社会公众、政府的支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CI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1.系统性。CI战略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及讯息传达(OI)四部分组成。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合力形成系统化完整独特的形象识别体系。理念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企业形象定位与目标的依据;识别行为是理念的具体表现,只有在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有方向,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就会使行为陷入麻木无序的状态;VI可以用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企业理念和个性,在整个识别系统中VI的传播力量与感染力最为具体直接[2];快速高效的讯息传达使品牌在公众中形象的确立与最大化传播成为可能。
2.差异性。即相对的唯一性、异质性,同时具有难以替代与复制性。用独创性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与价值特质是CI战略的根本目标,是CI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创造与竞争对手之间赋有特色的差异性是CI战略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差异性是CI的灵魂与生命,它是企业价值持续存在最为直接的体现。
3.稳定性。CI战略规划一旦确立后,其具体的实施操作将是一个相对稳定、长期、系统的过程。稳定性的特质也有助于个体特色差异化的形成,有利于公众的认知与识别。然而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总要与外界产生信息与能量的交换,CI战略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稳中求变,在相对平稳的动态发展进程中求得更大发展。
4.延展性。CI战略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发展的某一领域或某种特定产品,而是在操作实施的各个层面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升自身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以静制动,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为自身在多个领域及相关活动中竞争行为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品牌建设与高校发展。高校发展的目标定位与企业发展目标有着本质上的区分,但在发展中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塑造并提升自身在社会公众中与众不同的正面良好形象方面的要求却是一致的。高校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是由多种核心要素整合构建的一个系统工程,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多个方面,多方的协力合作,共同成就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品牌。
品牌是能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发展能力与竞争特色的体现。高校品牌形象既是高校对外的名片与标识,同时也是高校发展缩影的集中展示。品牌形象建设是一个逐步培植提升的过程,它包括高校发展的内在理念设计及外显的行为与标识设计等多方面的系统规划建设。通过赋有特色化全方位的品牌综合设计推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引导其内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发展的竞争特色优势,最终树立起目标公众对高校发展的信心。因此,品牌形象建设对高校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意义重大,理应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首选关键要素之一。高校如何在发展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形象,用核心竞争力引领高校快速发展,吸引各类公众目标的视线,获取更多资源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投入,最终实现自身内在价值的不断提升,是摆在所有高校尤其是新建高校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CI战略与高校品牌建设。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机制对高校的办学体制、生存、运行与发展的冲击力越来越强,综合竞争日趋激烈。概括来说,这种全方位综合性竞争即学校品牌形象的竞争。高校品牌形象知名度的大小与美誉度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状况。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把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塑造大学形象,作为提高办学效益,促进高校自我发展的策略[3]。CI战略作为系统性的品牌发展竞争战略,将其引入高校的品牌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高校发展导入CI战略,对高校发展的品牌形象进行设计规划,有利于树立高校特有的、良好的发展形象,推进高校的标准化、系统化规范管理,不断增强内在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有利的内部发展机制。
其次,CI战略的导入有助于各个高校全面形成和确立独特的社会服务“个性”,形成和确立高校与各社会组织之间的现实“共振”关系,最大限度地获得各社会组织 (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对高等院校的投入,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机制。
此外,CI战略品牌建设也有利于形成和巩固高校的价值品牌。尽管高等教育并不表现为直接的物化的“价值”,但是各个高等院校的“品牌”仍然是社会大众自己或为子女选择知识投入方向的重要因素。这种品牌价值的高低,无疑决定了国家、 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少,也是影响高等院校自身“造血机制”的重要因素[4]。
随着苏北经济的高速发展,苏北新建高校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苏北新建院校达15所(职业技术学院13所,师范类院校2所),纵观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大多仅限于办学规模、投资等方面量的发展变化,形成具有特色化高质量的品牌办学的却寥寥无几。周边老牌高校发展的缩影在其发展中清晰可见,大多仍然难以摆脱传统高校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缓慢,这固然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但对高校发展的品牌形象意识缺乏、建设力度不足不能不说是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如下。
良好的品牌形象建设对苏北新建高校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院校虽是新建,但并没有带来在管理理念、方式、手段等方面的变化与革新,更多的依然是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复制。传统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市场竞争意识的淡薄使得新建高校在竞争中与外面高校发展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位置。虽然教育的发展难以完全等同于经济的发展,但不管怎样,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不容置疑的,高校也在无形中或多或少地被卷入了市场竞争的行列。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品牌形象无疑是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高校的品牌形象已不仅仅是区别于他人的一种标志与符号,而更多承载的是无形性内涵实力的展示,是高校能否向其产品消费对象提供核心价值的直接体现。苏北新建高校在发展中品牌形象建设理念缺乏,大多依然紧步传统院校发展的后尘,尤其是毫无特色的同质化办学,其结果只能是一次次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所以尽管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为院校争创名牌提供了机会,却依然没有唤醒对大学品牌的沉睡意识。
首先,对于苏北新建高校而言,大多数都还处在生存、发展阶段。热衷于招生规模的扩张和校园环境以及教学硬件的建设,有的高校片面地理解高校品牌形象,把“大而全”视为品牌,把“形象工程”视为品牌形象,强调外在形式的建设,而忽视了办学质量稳定与提高的重要性,忽略了校园软件及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还有一些学校习惯于埋头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在观念上忽视高校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市场营销意识十分淡漠,极不利于品牌战略的实施。
其次,对内,在品牌形象建设延展性的认识方面相对欠缺也使得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大打折扣。品牌形象的确立对自身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它对内具有极强的组织感召力,能更为有效地增强员工的荣誉感,激发师生的内在热情与动力,高效整合统筹各类办学资源,引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在多领域的发展与竞争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1.在已具有的品牌建设维护上,未能做好品牌形象建设的长期系统规划,适时跟进建设的力度缺乏,没能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原来仅有的竞争优势就这样在一轮轮竞争中被逐步淘汰。高校品牌形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策划、构建、发展、推广与积淀,并非是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的。苏北新建高校大多是由已办学多年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所以理应拥有自身相对独特的办学品牌与特色,而实际上却大相径庭。由于多年来政府行政化的办学体制,使得这些中等专业学校在发展品牌形象建设方面观念淡薄,对品牌形象的建设只是出于一种自发、自然的状态,在招生或检查评估的时候才会考虑到,更谈不上系统化的品牌建设。还有部分高校心态浮躁,过分注重直接的短期效益,没有把本校原有的特色文化与优势资源等充分挖掘和组合,对高校发展缺乏长远考虑。所以这些院校的前身虽办学多年,但独特的品牌形象并没有真正形成。甚至是过去形成的远近闻名的品牌特色,也由于品牌形象建设意识的淡薄、维护理念的缺乏,在市场竞争中几乎化为乌有,难以成就其强大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2.对于苏北新建高校来说,同质化的办学定位是特色化品牌建设意识淡薄的最直接体现,雷同化的办学模式加大了品牌系统化建设的难度。该现象的产生多源自于许多新建院校在办学之初就未能做好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与品牌发展的长远系统化规划,对苏北及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化人才需求的系统化、科学化评估不到位,未能将学校发展与苏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难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同质化的办学,单一性人才培养的过剩,另一方面却是专业特色化人才需求的严重缺乏。同质加剧竞争,特色方能成就品牌。薄弱的办学基础、淡薄的市场竞争意识、同质化的办学竞争使得相当一部分苏北新建院校的品牌发展之路困难重重。
因此,增强品牌形象意识,加强品牌系统化建设,创新思路加快发展,是苏北新建院校现阶段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苏北新建高校要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在品牌形象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用CI战略统领各项事业的发展,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讯息传达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品牌形象建设,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理念是一个团体组织发展的思想与灵魂,理念识别(MI)是整个CI战略规划的核心所在,是CI战略运作实施的原动力和基础,左右着整个组织发展运行的方向、速度、机制,主要包括发展理念、发展战略、行为准则、价值观、文化内涵、发展策略以及运行状况等,它对于整个团体的发展具有引导功能、制约功能、凝聚功能与激励功能[5]。
大学理念识别是大学的基础内容和灵魂所在,是大学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以及大学各种文化的精炼。理念识别包括办学理念、高校文化、办学方针策略等内容。理念识别奠定了整个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苏北的新建院校在MI建设方面,关键是要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意识。一流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理念支撑,苏北的新建院校要以新建为契机,以人本化思想为核心,以苏北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突破传统高校发展模式,实现在发展定位、发展战略、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发展理念的创新。
1.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苏北高等教育目标市场及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与判断,找准自身在苏北高教系统中应有的位置,定位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接轨。
2.创新发展思路。强力推进错位发展战略,定位错位发展,避开同质化竞争。依据地方经济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打造立足苏北发展的品牌,构建起具有区域化特点的专业结构体系,形成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等方面与众不同、无可替代性的绝对竞争优势,形成特色化的核心竞争优势品牌,用品牌建设引领发展。
通过对苏北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市场的科学认识,定位错位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而真正确立具有特色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与文化内涵的品牌形象。
行为识别(BI)是整个CI战略的核心所在,是指在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组织的集体行为、员工个体的操作行为实行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展现内部的制度、组织、管理、教育、生产、开发研究等,并扩展到企业外部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肯定[6]。由于BI是通过具体行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所以其行为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对内主要包括:内部规范管理、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及技能的教育培训等。对外包括:目标市场的调研、分析、营销、品牌推广宣传等。简言之,即理念的具体化,行为的规范化。通过行为规范化建设提高执行力,从操作层面确立品牌的发展形象,是对品牌形象建设的物化。因而大学行为识别即是大学日常运行所包含的规章制度,同时也是大学在日常运行中实践办学理念与开拓创新的具体行为,它是把办学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心目中,渗透到日常文化交流、工作管理之中。
在品牌形象的BI的内在建设方面,苏北新建高校必须首先建立起符合现代大学发展的对内、对外规范运行机制,创新传统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将制度的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灵活性、激励性、竞争性紧密相连。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发展行为,激励发展、助推发展,实现对发展行为的标准规范化管理,形成标准化、特色化、统一的行为形象特征。其次,对于苏北新建院校来说,由于地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苏北地区,且办学时间短,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层次参差不齐。因此,加强对校内员工的进修、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对员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的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学习,提升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其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形象,增强内部员工对学校发展的信心。
此外,在BI的外在建设上,公众认可度是苏北新建院校在发展初期必须面临的又一关键问题,在对外的各种行为管理方面,要同样以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规范。通过规范性的广告宣传、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对外活动向外推介高校的品牌形象,提升自身在公众中的形象,提高公众对高校发展的认可度,树立起目标市场对高校发展的信心,最大限度地获得外部对高校发展的支持。
标准规范化的制度建设、员工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提升使得高校在发展实践中形成独特的行为活动方式,切实助推苏北新建院校品牌形象建设。
视觉识别(VI)是在MI、BI的基础上,向外界进行形象传达的全部视觉形象设计总和。它是品牌形象最为直观的体现与表达,是MI与BI具体的物化形式。VI通过赋有感染力的视觉形象标志来表现抽象的发展理念和个性特征,是区别于外界的最直接的静态视觉识别符号。通过清晰的“视觉力”结构展示,从而准确地传达独特的企业形象,通过差异性面貌的展示,从而达到公众对企业认知与识别的目的[7]。高校视觉识别是大学从外观入手对大学形象的各种视觉因素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主要包括:校徽、校歌、标准字、标准色、标准组合及辅助图形等内容,以及办公用品、信封、信纸、建筑设施、校园环境设计等内容。它是C1系统中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起到整体提升大学形象的作用。虽然高校发展不可能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但在市场经济环境的氛围下,企业发展运行的推广模式对于高校影响力的传播、品牌形象的提升均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前,苏北新建高校在品牌形象建设与推广方面远未达到市场竞争的要求。甚至出现部分优质的苏北高教产品就在公众身边,却无人知晓、无人问津、无人认可,这一尴尬现象的出现也提醒苏北新建院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品牌形象宣传推广的重要性。在VI的具体建设方面,苏北新建院校在视觉识别的主体要素建设上并不缺乏,均拥有专门的用字、标识、色彩及板式设计等,但在整体设计的视觉冲击效果方面还有待完善,千校一面,毫无特色与创意,很难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标记。而在视觉识别建设的辅助应用要素上,由于大多属于非主流型的宣传推广,所以在这些含有学校发展标识的应用载体设计上往往随意性较强,缺乏创意,未能真正体现大学发展的内在文化内涵及理念,视觉冲击效果欠佳。所以苏北新建院校在视觉识别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视觉识别载体的设计品位,通过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高品位的标识视觉设计,吸引公众对高校发展的关注,提升学校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在以互联网为主的现代媒介迅速发展的媒介信息时代,讯息传达是特色化的发展理念能否顺利进入大众视野,为大众所熟知并认可的关键所在。其传达的范围包括校内、校外两个方面。CI战略通过在校内的有效讯息传达,增强内在员工的凝聚力,实现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认可;通过对外的讯息传达,宣传推广高校的品牌形象。与目标公众结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建立学校在公众中的声誉和信誉,培育公众对学校教育的信心与信任[8],为其发展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与办学资源。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所带来的身临其境的空间感受已经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实践中。虚拟现实技术是人的想象设计与计算机技术运用相结合的产物,将人们脑海中所构思的设计场景、环境氛围等一系列虚拟空间,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建模、渲染,后期制作得出的三维立体的场景效果,从而形成高度真实的视觉感受,使人们更为直观的感受环境氛围,从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讯。
虚拟现实技术起源于军事领域的需求,从而逐步发展起来,而虚拟漫游技术则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军事、规划、建筑、景观、科学等各个领域均有广泛的运用。其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真实性。虚拟漫游技术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空间。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实体环境的考察,计算,建模,以及后期对于光线照明和声音效果的把握,得出更为直观的景观漫游动画。使用户在观看虚拟环境空间的同时,将自己置身于其中,去感受真实的景观环境及空间效果,身临其境参与其中。
交互性。用户可以进行自主的操作,对于其感兴趣的部分可以进行浏览、细致观察以及深入思考。景观与人们耐以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通过提高使用者的参与性和关注度,从而更好的改善设计,增加方案的可实施性。
启示性。通过虚拟漫游技术,用户能够直观的感受空间,运用感知和认知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在观看虚拟漫游技术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为设计者提供更为形象准确的设计目标。
虚拟景观漫游动画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途径:首先要对空间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对基地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设计部分整体空间的平面图及景观场所中的地形、建筑、道路、绿化等一系列相关的平面布置。其次在平面图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运用SU或者3DMax等建模软件,对空间进行模型的制作,包括场景中的地形、建筑、道路铺装、植被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再加入光影效果及照明系统,突出空间效果。最后导出三维漫游动画,并运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声音等的优化处理,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虚拟景观漫游动画。
在景观设计领域中,虚拟漫游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试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大到市政项目中的景观规划,小到社区、公园等小面积的公共景观环境的设计,虚拟漫游技术不仅改善了方案的表现形式,同时提供更为真实的互动效果,使设计更为感观的表达给受众。
在景观规划中,运用虚拟漫游技术,使公众更为直观的感受到所居住城市的变化。建筑师及景观规划师可以运用三维的虚拟空间,在计算机中创建一个虚拟的未来城市,实时的交互的从各个视角去感受所需要规划的城市景观效果并注重与其周边环境的融合。公众进行参与,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共同得出最后的设计成果,从而使整个决策过程更为公开民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不仅逐步改变着设计领域对于方案表达的形式,并且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虚拟漫游技术的运用,不但使整个设计成果更为生动、形象,也可以作为公众了解环境的宣传工具。设计师们可以运用它使甲方更为清楚明了的知道整个方案的构思及各个视角的效果,而作为甲方如地方政府或者房地产公司,他们则可以利用虚拟漫游动画来吸引潜在的投资商和业主,业主通过观摩整个小区的建筑及景观三维虚拟场景,切身的感受未来所居住环境的景观空间,从而提高公司的销售力度。
虚拟漫游技术不仅在景观中应用广泛,并且将会越来越普及,表现形式也越来越生动。在企业宣传的应用中,虚拟漫游技术可以帮助它们创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宣传企业的文化及产品,让来访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到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产品生产流程,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虚拟漫游技术为设计形式从平面到立体再到动画空间的转变提供了可能,让用户更为直观的感受到整个空间的动态效果,并互动和参与的理解空间环境。在将来设计表现形式变化中,虚拟漫游技术的实践意义不言而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就我国的建筑发展历史来说,很多经典的建筑外观作品中均突显出设计师针对色彩所实施的巧妙应用,不仅仅需要满足相应的功能需求,更应该将城市建筑所具有的艺术效果呈现出来。可以这么说,建筑及其周身环境会受到色彩应用优劣的直接影响,色彩在城市建筑外观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关键性地位。在进行色彩运用的时候,不仅仅是需要将城市建筑自身所具备的相关功能考虑在内,譬如说商业、办公以及文化、居住等等建筑,还需针对其的色彩个性需求实施整体把握,取长补短,推动城市环境的人性化发展。因此,需在城市建筑外观设计中正确运用色彩,加快城市和谐生活环境的建设步伐。
城市色彩作为城市的第一视觉,其可谓最具有冲击力的直接意象。色彩作为城市视觉形象的关键组成因素,其在城市建筑建设中的整体性未能得以充分重视与实现,没有针对单体建筑相互之间的色彩里面关系实施合理性规划措施,由于针对区域空间进行过度网格化分隔,使得在无形中将原来的特色区域孤立出来,导致城市色彩演变的更为无序。则色彩在城市外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城市建筑设计规划中,由于功能以及个体喜好等等问题的存在,区域建筑跟城市建筑实施协调的时候通常会各自使用异样色彩,有些设计师为了彰显鲜明个性,在进行城市建筑外观设计的时候对于单个的城市建筑给予过分关注,将自己的建筑作品打造的色彩斑斓,未将建筑跟周围环境色彩的协调考虑在内,使得有些城市变成“大花脸”,直接影响着城市建筑外观色彩的整体统一性,使得城市色彩欠缺一致的色彩韵律,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
在凌驾于城市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城市建筑色彩得以酝酿与发展,在外观设计中运用色彩的时候需将实际的地域文化背景情况充分考虑在内。可是,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新型的工艺、材料、技术被普及推广使用,使得人们可以随意地实施色彩利用,再加之便利的交通条件与现代化传媒,文化屏障得以突破,方便人们彼此模仿与学习,逐步形成所谓的城市建筑色彩潮流取向,抹去了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各个地方的建筑色彩有着许多雷同之处。城市商业建筑的色彩大致相同。
目前,我国所进行的行政区域划分经常会使各个城市之间欠缺应有的必要沟通,地区资源同时难以实现系统性高效整合运用,严重的会出现转移环境污染等等问题。譬如说,广场以及市行政中心的色彩需相对凝重些,商业区则需活跃些居住需素雅些,旅游区则强调赏心悦目,立交桥这类的大型基础设施的混凝土本色则能够将力量感突显出来,若是对其进行粉刷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在实际的城市建筑外观设计规划中由于对色彩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其与城市总体布局的不适应,导致城市的特色难以展现,人们的工作生活易受到消极影响。
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迅猛发展,人们实现日益渴求的色彩自由愿望,但是,随之带来较多的负面消极影响。突出表现为城市的发展方向跟视觉景观下的城市色彩规划出现一定的偏差,在城市建筑规划中,摧毁较多城市优秀传统建筑,其被大量的色彩迥异的现代主义建筑所取代,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破坏城市的传承色调,新兴起来并建设完成的现代建筑色彩未能够构成和谐城市景观。有些中小城市为实现自身形象的快速改变,急于打造城市标志性建筑,盲目贪大求洋,一味照搬西方城市流行元素,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目的,严重时还会造成光污染,使得城市发展严重偏离城市色彩规划轨道。
针对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进行详细研究并将其充分体现出来,运用色彩实现对城市空间特色的有效表达与塑造。
通过合理地搭配与使用色彩,实现城市建筑外观色彩的协调统一,使得城市独有的格局特点充分彰显,使其能够跟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实现协调,基于美学因素,将城市自身具有的自然特色体现出来。
将人的生活经验以及体验作为主要基础,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衡量,在认真研究人针对色彩所形成心里感受与生理反应的条件下,有效实施城市建筑外观设计的色彩规划运用。
我国很多城市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针对这些城市进行建筑外观色彩设计规划的时候,需传承文化,保持传统色调,珍惜历史文化资源,在借鉴以及保护该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在此基础上,合理提取保护以及维持强化,彰显色彩对于历史的延续。
这就要求城市建筑外观色彩需跟城市空间结构特点相一致,定位合理,展开有效的分区规划,将分要素与分系统控制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就视觉景观对城市色彩规划的可操作性展开的研究分析,一是补充与健全完善城市的整体性规划,使之成为下阶段设计规划的相应依据,二是跟城市规划管理协调统一,使得所获得成果可实现便捷操作。
将城市特色更高地突显出来是实施城市色彩规划的主要目标,在视觉景观基础上,运用便于操作且科学合理的色彩体系来完成城市建筑外观设计,经过对视觉景观统一性、层次感以及关联性等等合理研究,获取相应的规划成果。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分析色彩因素,确立相关理念,科学总结城市建筑外观设计色彩应用经验。
针对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所实施的规划涵盖有两个层面意义内容,即其既可作为城市设计规划的基础性依据,同时又检验着实际的城市规划设计成果。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有视觉美学与文化两个层面。就视觉美学层面来说,所实施的评价通常是将色彩学理论作为重要的基础来评判城市建筑外观色彩相互之间的关系的,也就说在参考色彩的明度与彩度、色相这些基本属性的基础上,依照色彩的对比调和原则,判断各类城市元素所构成的色彩景观能够符合相应的和谐美观标准。就文化层面而言,由保护地域人文环境的角度来看,所实施的评价是指考察城市是否具备有能够将城市历史传统文化地域色彩特别表现出来,考察城市能够运用适当的形式来将地方文化色彩突出展现出来,并与之相互呼应。
企业标志是视觉形象的核心,它构成企业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企业内在素质。企业标志不仅是调动所有视觉要素的主导力量,也是整合所有视觉要素的中心,更是社会大众认同企业品牌的代表。因此,企业标志设计,在整个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识别性是企业标志的基本功能。借助独具个性的标志,来区别本企业及其产品的识别力,是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利器”。因此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的视觉符号,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冲击力,在CI设计中,标志是最具有企业视觉认知、识别的信息传达功能的设计要素。
企业标志是企业视觉传达要素的核心,也是企业开展信息传达的主导力量。标志的领导地位是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活动的集中表现,贯穿和应用于企业的所有相关的活动中,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还体现在视觉要素的一体化和多样性上,其它视觉要素都以标志构成整体为中心而展开。
标志代表着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文化特色、企业的规模、经营的内容和特点,因而是企业精神的具体象征。因此,可以说社会大众对于标志的认同等于对企业的认同。只有企业的经营内容或企业的实态与外部象征——企业标志相一致时,才有可能获得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同。
企业标志设计责现的题材和形式丰富多彩,如中外文字体、具角图案中外文字体、具备图案、抽象符号、几何图形等,因此标志造型变化就显得格外活泼生动。标志图形的优劣,不仅决定了标志传达企业情况的效力,而且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信心与企业形象的认同。
企业标志是应用最为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视觉传达要素,必须在各种传播媒体上广泛应用。标志图形要针对印刷方式、制作工艺技术、材料质地和应用项目的不同,采用多种对应性和延展性的变体设计,以产生切合、适宜的效果与表现。
企业标志一旦确定,随之就应展开标志的精致化作业,其中包括标志与其他基本设计要素的组合规定。目的是对未来标志的应用进行规划,达到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科学管理。从而提高设计作业的效率,保持一定的设计水平。此外,当视觉结构走向多样化的时候,可以用强有力的标志来统一各关系企业,采用统一标志不同色彩、同一外形不同图案或同一标志图案不同结构方式,来强化关系企业的系统化精神。
现代企业面对发展迅速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生活和意识形态,不断的市场竞争形势,其标志形态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许多老企业,有必要对现有标志形象进行检讨和改进,在保留旧有形象的基础上,采取清新简洁、明晰易记的设计形式,这样能使企业的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常,标志形象的更新以十年为一期,它代表着企业求新求变、勇于创造、追求卓越的精神,避免企业的日益僵化,陈腐过时的形象。
企业标志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图案设计,而是要创造出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符号,并兼有艺术欣赏价值。标志图案是形象化的艺术概括。设计师须以自己的审美方式,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去描述它、表现它,促使标志主题思想深化,从而达到准确传递企业信息的目的。
企业标志设计的难点是如何准确地把形象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而不是简单的象什么或表示什么。即要有新颖独特的创意,表现企业个性特征,还要用形象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学府大道两个校区。美术系位于学府大道校区,轨道交通、公交干道汇集于此,航空、水路、公运、铁路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选择。美术系现有教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24人,有重庆市名师1人、市优秀女园丁1人、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时,在四川美术学院、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以及法国、韩国等聘有客座教授。现开设有美术学、美术学(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美术学(插画与三维动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美术学(应用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及方向,现有在校学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韩国交换学习学生22人,赴中国台湾交换学习学生4人)。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英文缩写,直译为“企业识别系统”。这是指一个企业将其企业的宗旨和产品包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公众,而建立自己的值得信赖的视觉识别系统。企业识别系统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小学校通过规范的企业识别系统来包装学校、教书育人也必将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识别系统同样不可缺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cis的理解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cis是指学校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并促进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使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提升学校声誉影响的设计。
vi是以学校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系统的视觉传达体系,就是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塑造出独特的学校形象。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视觉器官获得的信息约占82%。vi视觉识别在cis系统中的独特传播力和感染力,使其最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学校的“理念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通常会受到高度的重视,而视觉识别系统领域大都没有整体的规划或没有系统地执行,尚有很大的可开发空间。鉴于vi视觉识别的重要性,现结合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主要针对学校的视觉识别系统(vi)谈几点个人看法,事实上cis系统的各分类系统之间的划分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的。
首先,学校导入vi的目的要明确。中、小学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和高校,中、小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小学校正是中、小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全方面和全方位的,是一项立体的工程,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视觉形象策划,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浓浓的素质教育氛围。一个积极向上、宁静有序、健康和谐的视觉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在文化教育领域中创办名牌学校的呼声也从未间歇,只是传统概念上,所谓的名牌学校更多是指学校的办学方针、教学教育质量、升学状况等。不容质疑,教书育人是学校办学之本。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提高,人们对学校的期望除了占主导因素的办学方针、教育质量外,外延在不断的扩大。例如,校园环境、文化氛围、校容校貌等等。视觉形象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塑造学校的品牌。
vi视觉识别系统对于中、小学校而言,随着生源的减少、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势必造成学校间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综合实力必将成为家长的关注点,而不再是单纯的升学率,从长远看,中、小学校导入vi视觉识别系统有助于教育向产业化方向转换,有利于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占领制高点,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学校导入vi视觉识别系统应该是一项长期工程。
vi视觉识别系统由“基本要素系统”和“应用要素系统”两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标志,是学校形象的符号象征,是cis设计系统的核心基础。学校的标志即校徽,是以最简化的图形造型传达学校的精神内涵。
标准字体,学校名称出现所应用的专用字体。字体的选择最好自行设计,亦可请书法名家或教育界知名人士题字,尽量确保字体的独特性,以此强调学校的整体风格和个性形象。
标准色,是用来象征并应用在所有的媒体上的指定色彩,是学校理念的象征。标准色的运用有不可估量的视觉冲击力和联想作用,将增进标志形体的表达。
应用要素系统设计即是对基本要素系统在各种媒体上的应用所做出的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应用要素系统的规范化,有利于学校保持一贯的自我形象和主张,便于学校常规管理。
学校办公事物用品起着学校形象宣传的作用。如名片、信纸、信封、便笺、备忘录、资料袋、文件夹、内部档案用品等办公用品在对外交流的同时将能更好地将学校的精神内涵通过形象符号传达给广大社会受众。
校园导向设计充分体现了学校形象的统一化、标准化和正规化,保持高度的识别统一性,这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
校史陈列室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学校自建校以来的建设和发展历史,对外作为了解学校概貌的一个窗口,对内是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阵地。
网站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是学校能够抛开地域局限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传达信息及树立形象的绝好途径。
vi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是以学校的内涵建设为主干而发展出来的生动表述,vi设计应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学校的经营理念。学校vi视觉识别系统的创建应集思广益,征询各方意见,反复推敲、修正。确定后要保持相对时间内绝不轻易更改并且要坚决执行,这样才能有助于学校形象这一无形资产的积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教育资源的不断整合及国外教育机构的不断涌入,我们应该把学校导入cis形象识别体系看作是一种意识的更新、一种文化的渗透、一种战略的选择。